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: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简报(8月刊)

  • 2021年10月09日
  • 50 金币

下载完整pdf文档

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简报 (8 月刊) 处 出 明 注 请 载 转 用 引 , 有 所 西 赛 属 归 权 版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班·赛西碳索 2021 年 8 月 目录 一、标准进展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 1.1 北京市碳中和碳足迹核算指南地方标准正式发布.. 1 1.2 工信部发布“2021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”......... 2 1.3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实施新版《温室气体核查员 注册准则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3 处 出 1.4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实施《浙江省建设项目碳排 注明 放评价编制指南(试行)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5 请 二、国际视野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8 转载 2.1 欧盟公布落实 2030 年碳减排目标的一揽子提案.... 8 用 2.2 英国拟修订《排放交易机制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11 ,引 2.3 日本修订碳循环技术路线图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12 有 三、宏观政策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4 所 西 3.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纠正“运动式”减碳 引 属赛 发行业强烈共鸣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4 归 3.2 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达 2021 年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 版权 任务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5 3.3 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公开征求对《限期淘汰产生严 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名录 (征求意见稿)》的意见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7 3.4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《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 计划(2021-2023 年)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8 3.5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 能发展的指导意见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8 3.6 国家发展改革委 碳达峰碳中和 1+N 政策体系即将 发布十领域加速转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19 3.7 生态环境部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 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22 处 出 3.8 教育部关于印发《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 注明 划》的通知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27 请 四、地方动态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29 转载 4.1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用 “十四五”规划(2021—2025 年)的通知...................29 引 , 4.2 广东 2021 年能耗双控行动方案出台,坚决关停不达 有 标 30 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!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33 所 西 4.3 浙江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《浙江省碳达 属赛 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34 归 4.4 山东省出台实施意见,严格“两高”项目生态环境 版权 源头防控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36 4.5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数据 中心项目节能审查若干规定的通知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40 五、行业资讯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41 5.1 韩正出席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41 5.2 202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论坛”在宁夏召开.......... 42 5.3 城洽会举办 2021 中国(西宁)绿色投资论坛.......... 42 5.4 高能环境出席贵州省 2021 年重大工业项目集中开工 仪式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43 5.5 北京排水集团在全国污水处理行业内首家发布碳中 和规划和实施方案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43 5.6 风电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“零碳排放”?............ 45 处 出 5.7 提质增效“数字能源”与“双碳”目标偕行........ 48 注明 5.8 我国首部碳中和研究领域系统性专著——《中国碳 请 中和之路》发布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52 转载 六、专家观点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54 用 6.1 刘科院士:电网 67%是煤电,电动车增加碳排放54 引 , 6.2 周孝信院士:“新能源+储能”还是“火电+CCUS”? 有 双碳路径研讨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57 所 西 6.3 四大直辖市低碳发展水平观察:北京将实现高质量 属赛 碳达峰,上海排放量接近零增长,天津、重庆需加大减 归 煤力度——21 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王帆.................57 版权 6.4 IPCC 预估:在未来几十年里,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 都将加剧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64 6.5《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(2021)》发布....................68 一、标准进展 1.1 北京市碳中和、碳足迹核算指南地方标准正式发布 2021 年 6 月 21 日,经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我市 正 式 发 布 《 电 子 信 息 产 品 碳 足 迹 核 算 指 南 》( DB11/T 1860-2021 )《 企 事 业 单 位 碳 中 和 实 施 指 南 》( DB11/T 1861-2021)《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》(DB11/T 1862-2021) 处 出 等三项标准,标准将于 2021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。 明 《大型活动和企事业单位碳中和实施指南》地方标准的 注 请 发布有助于大型活动举办者和企事业单位按照标准制定和 转载 发布碳中和实施计划,并根据计划实施减排行动,对实施减 用 排措施后的大型活动进行核算,并规定了明确的抵销方式, ,引 进一步规范本市碳中和的管理工作。通过该标准的实施,有 有 序引导企事业单位实现更加高效、规范、精细化的碳中和管 所 西 理,引导企事业单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碳中和工作,为 属赛 应对气候变化、建设碳中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都做贡献, 归 助力于本市碳中和愿景的实现。 版权 《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》的发布实施将有效指 导开展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,有助于生产者分析产 品制造、使用等主要温室气体排放阶段中各个单元过程的温 室气体排放量,推动对温室气体排放量高的单元过程进行优 化,进而降低产品碳足迹,推进北京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 低碳发展。 1 上述 2 个碳中和实施指南,旨在贯彻国家和本市有关碳 中和的方针政策,结合北京市产业结构特点,首次以标准方 式明确企事业单位和大型活动碳中和的基本原则、实施流程、 准备阶段、实施阶段、评价阶段和声明阶段,提出了科学、 可操作性的实施流程、碳抵消内容和碳中和声明等要求。 《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》规范了电子信息产品 处 出 碳足迹核算的目标、核算范围、功能单位、系统边界、数据 明 收集与处理、核算、报告等内容,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相关参 注 请 数推荐值以及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报告及示例等。 转载 上述标准也是北京市节能、低碳与循环经济标准框架体 用 系中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分支的重要组成部分,这些标准的制 ,引 定,可填补本市碳中和和碳足迹核算管理标准的空白,为构 有 建完整的标准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 所 西 1.2 工信部发布“2021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” 属赛 《2021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》提出,要按照相关规划 归 要求,完成汽车行业“十四五”标准体系建设方案,建立新 版权 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“十四五”标准体系,并明确分阶 段具体建设目标。同时要完善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。发布 《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》(第三版)的同时,结 合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情况,启动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标准制定 路线图(第二版)修订工作。此外还包括研究建立汽车行业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等。 2 这一工作要点还通过聚焦重点领域,优化标准供给。包 括加快战略性新兴领域汽车标准研制和持续完善传统汽车 与基础领域标准,以及深化国际合作,加强标准法规协调等。 在加快战略性新兴领域汽车标准研制方面,重点提及了新能 源汽车、智能网联汽车和汽车电子等三大领域。 《2021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》还就持续完善传统汽车 处 出 与基础领域标准、开展绿色低碳及智能制造相关标准研究作 明 出相应规划。涵盖汽车节能、传统整车、汽车安全等领域, 注 请 以及绿色低碳、智能制造等多个维度。 (原文链接: 载 转 用 https://wap.miit.gov.cn/jgsj/zbys/gzdt/art/2021/art_074e096a8b7 ,引 a44b1945ab57d962aada9.html) 有 1.3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实施新版《温室气体核查员注册 所 准则》 西 属赛 8 月 10 日,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实施了新版《温室气 归 体核查员注册准则》。该《准则》将核查员注册流程全面纳 版权 入注册系统管理,同时对核查人员通用知识和技能、法律法 规要求、专业工作经历范围、培训要求、推荐机构和持续学 习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完善。 为助力中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实现,规范温室 气体核查员注册工作,中国认证认可协会(CCAA)结合新 形势和新要求,对《温室气体核查员注册方案》进行了修订。 3 本次修订将温室气体核查员纳入“CCAA 认证人员注册与管 理系统”(以下简称“注册系统”)管理,并补充完善了人员、 机构和过程等方面的要求,形成了《温室气体核查员注册准 则》(以下简称“注册准则”,见附件 1),现予发布。注册准 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,原《温室气体核查员注册方案》同时 废止。 处 出 为确保温室气体核查员注册工作的顺利实施,现将有关 事项通知如下: 明 注 请 一、自注册准则实施之日起,温室气体核查员资格申请 转载 须在注册系统中完成,CCAA 不再接受纸质材料申请。 用 二、尚未在注册系统登记的温室气体核查员推荐机构应 ,引 下载“协会 3.0 人员注册系统开户机构资料”(协会网站—人 有 员能力评 价—文件下载—常用文件),并按要求填写提交 所 西 CCAA,CCAA 审核后 反馈推荐机构人员注册系统的登录名 和密码。 赛 属 归 三、已取得温室气体核查员资格且在有效期内的人员, 版权 请于 2021 年 8 月 31 日前,自行登录注册系统填写基本信息, 获取个人档案号(已有档案号的人员无需进行此操作),并 由机构统一提交《温室气体核查员基础信息导入数据表》(见 附件 2),该表须在 2021 年 8 月 31 日前以 excel 电子版形式 报送至 liul@ccaa.org.cn,CCAA 将核查人员资格信息导入注 册系统。 4 四、在注册准则实施前已取得资格的温室气体核查员, 在注册准则实施之日起 1 年内须完成年度确认的,可免除相 应年度确认要求;在注册准则实施之日起 1 年内须完成再注 册的,可免除相应年度继续教育要求。 (原文链接: http://www.ccaa.org.cn/images/tzgg/zxtz/2021/08/10/EC934149 处 6E52BEFC5F6CC0037A9632C3.pdf) 出 注明 1.4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实施《浙江省建设项目碳排放评 价编制指南(试行)》 请 转载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做出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 用 决策,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源头防控作用,更好地应 ,引 对气候变化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2021 年 7 月 7 日,浙江省 有 生态环境厅印发了《浙江省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编制指南 所 西 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。 属赛 该《指南》要求自 8 月 8 日起,在浙江省全域范围内的 归 钢铁、火电、建材、化工、石化、有色、造纸、印染、化纤 版权 等九大重点行业,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 评价中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工作。据悉,浙江省是全国首个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碳评价工作的省份,试点工作也得到了生 态环境部的复函同意。 该《指南》以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和中和愿景为导向, 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源头防控、过程管理中的基础性作 5 用,推进“两高”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,并规范和指导建 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碳排放评价工作。 该《指南》编制自 2021 年 1 月启动以来,经历了前期 调研、技术讨论、专家论证和公开征求意见等四个阶段,充 分借鉴了国家和地方在碳评、能评等方面相关成果,并采纳 了技术专家、环评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,提出 处 出 在“减污降碳、协同增效”方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。在工 明 作内容方面,该《指南》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技术规范 注 请 和政策要求相衔接,明确了碳排放评价相关定义和术语、试 转载 点工作范围等,规定了政策符合性分析、现状调查和资料收 用 集、工程分析、措施可行性论证和方案比选、碳排放评价、 ,引 碳排放控制措施与监测计划、评价结论等内容。在评价方法 有 上,初步提出了碳排放水平评价的一般方法、参考标准,并 所 西 紧密结合设区市“十四五”碳强度考核和区域碳达峰方案要 属赛 求,对建设项目实施的相关国家和地方政策符合性开展分析 归 评估,推动评价管理统筹融合。 版权 《指南》初步构建了一套适用我省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 排放影响评价的工作体系,将对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履行碳减 排义务和建立碳管理机制起到很好的引导性作用,也是浙江 省生态环境厅在更好履行应对气候变化部门职责,加快补齐 在认知水平、政策工具、手段措施、基础能力等方面短板迈 出的重要一步。 6 下一步,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将深入开展“三线一单”生 态环境分区管控、碳排放绩效考核、碳排放权交易等方面政 策措施基础研究工作,建立碳排放分类管理动态评估和调整 机制,进一步完善碳排放评价工作。 (原文链接: http://epb.hangzhou.gov.cn/art/2021/7/12/art_1692260_5902239 处 2.html) 出 明 注 请 载 转 用 引 , 有 所 西 赛 属 归 权 版 7 二、国际视野 2.1 欧盟公布落实 2030 年碳减排目标的一揽子提案 7 月 14 日,欧盟公布了落实 2030 年碳减排目标的一揽 子提案,涉及到社会公平转型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、交通 绿色化、能源系统低碳化、工业清洁化、建筑绿色化、氢能 发展、碳边界调整机制、能源税绿色化、研发创新行动、欧 处 出 洲绿色协议、30 亿棵树造林计划等 12 个方面。依托欧盟已 明 发布的欧盟排放交易系统、能源税指令、可再生能源指令、 注 请 替代燃料基础设施指令、减量贡献分享协议、土地利用、林 转载 业和农业规范等法律法规,共同促进欧盟实现 2030 年相较 用 于 1990 年温室气体减排 55%的目标。 ,引 【社会公平转型】应对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危机是这一代 有 人的决定性任务。绿色转型必须公平公正。所有欧洲人都需 所 西 要能够尽可能公平、尽可能快地从这种转变中受益。这一社 属赛 会市场经济原则,也是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方针。其具 归 体方案包括到 2030 年新增 100 万绿色岗位、到 2050 年新增 版权 200 万绿色岗位,尤其是建筑业和制造业领域;在 2025 至 2032 年期间,调动 722 亿欧元用于受排放交易系统影响的小 微企业、家庭可再生能源利用等;通过“减量贡献分享协议” 促进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公平竞争。 【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】大自然是对抗气候变化的重要 盟友,在调节气候、支持生物多样性、在森林、泥炭地和湿 8 地中吸收和储存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对这些资源进 行循环和可持续的管理,将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,保持健康 的环境,创造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就业机会,并提供可持续的 粮食、生物产品和能源。奖励更有利于气候变化的土地管理 (“碳农业”)的新商业模式将为农民和林务人员创造新的收 入机会。为此,欧盟制定了到 2030 年实现 3.1 亿吨自燃碳汇 处 的目标。 出 明 【交通绿色化】一个成功的绿色交通转型将带来重大的 注 请 经济、社会和环境效益:减少导致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, 转载 减少空气和噪音污染及其对人们健康的负面影响,并推动创 用 新。为此,欧盟制定了到 2030 年实现小型汽车减碳 55%、 ,引 小型货车减碳 50%、到 2035 年实现小型汽车和小型货车零 碳排放的目标。 有 所 西 【能源系统低碳化】欧盟 75%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能 属赛 源部门。因此,到 2030 年减排温室气体至少 55%,需要在 归 综合能源系统中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和提高能源效率。为 版权 此,欧盟制定了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占比 40%的目标。 【工业清洁化】《欧洲绿色协议》将把欧盟转变为一个 公平、繁荣和气候中立的经济体。制定 2030 年及以后的明 确目标,为工业和投资者带来确定性,并有助于能源密集型 行业开发创新的气候中性技术。从可再生能源技术、燃料和 基础设施,到清洁交通、工业流程和改造,这些提议将为欧 9 洲企业和工人创造有前途的机会。 【建筑绿色化】欧盟建筑相关能耗占比超 40%、建筑能 耗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超 36%。为此,欧盟设定了建筑 能耗中可再生能源占比 49%的基准目标,以及建筑加热、制 冷系统能耗中可再生能源占比每年增加 1.1 个百分点等目标。 【氢能发展】使用创新的能源载体,如氢气,特别是来 处 出 自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氢气,将在欧洲绿色协议中发挥关键作 明 用。氢可以用作燃料、能量载体或原料,并可以减少难以减 注 请 少的部门的排放,特别是在工业和运输部门。欧盟氢战略着 转载 眼于利用与脱碳氢生产相关的巨大商机。全球利益将为欧盟 用 公司带来新的机会,欧盟委员会通过的提案正刺激这些公司 ,引 的发展。为此,欧盟设定了到 2030 年实现 40GW 氢电解槽 有 产能、1000 万吨氢气产量的目标。 所 西 【碳边界调节机制】随着欧盟提高了自己的气候雄心, 属赛 但非欧盟国家的环境和气候政策普遍不那么严格,存在着所 归 谓的“碳泄漏”的巨大风险,这可能会将排放转移到欧洲以 版权 外,严重破坏欧盟和全球气候努力。为此,欧盟建立了碳边 界调节机制,用于对欧盟进口的产品施加关税,以促进非欧 盟国家清洁生产;目前,碳边界调节机制适用于水泥、钢铁、 铝、化肥、电力等行业。 【能源税绿色化】欧盟的能源税收指令为能源产品和用 作汽车燃料和取暖燃料的电力制定了征税规则和最低消费 10 税税率,以此推进能源结构的绿色化。 【研发创新行动】欧盟提出的 2030 年气候目标需要所 有经济部门采取行动。为此,欧盟委员会最新的绿色协议提 案承认了研究和创新以及创新原则在促进智能、面向未来的 政策、鼓励技术和社会创新方面的重要性。为此,欧盟将通 过“地平线欧洲的行动”、“欧盟生物经济战略”等计划促进 相关技术工艺的研发。 处 出 注明 【欧洲绿色协议】欧盟通过《欧洲绿色协议》,宣布 2030 请 年相对于 1990 年缩减碳排放至少 55%,并在 2050 年之前实 转载 现碳中和。该协议提出,到 2050 年欧洲将成为全球首个“碳 用 中和”地区,为此欧盟制定了详细的路线图和政策框架,在 ,引 产业政策层面,欧盟将发展重点聚焦在清洁能源、循环经济、 有 数字科技等方面,政策措施覆盖工业、农业、交通、能源等 所 西 几乎所有经济领域,以加快欧盟经济从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 展模式转型。属赛 归 【30 亿棵树造林计划】根据《欧洲绿色协议》,欧盟生 版权 物多样性战略承诺到 2030 年在欧盟再种植至少 30 亿棵树。 欧盟森林战略的路线图概述了委员会将如何促进实现这一 承诺。 2.2 英国拟修订《排放交易机制》 英国在《排放交易机制》(ETS)的制定和立法过程中发 现的一些剩余技术问题,为支持该机制的有效运作,7 月 21 11 日英国提出该机制的修正方案,并向独立公司、环保团体以 及在排放交易机制中有义务的工业、电力和航空部门征集意 见。 英国 ETS 于 2020 年正式成为法律,《2020 年温室气体 排放交易机制令》(The Order 2020,2020 年令)在《2008 年气候变化法案》(CCA 2008)的授权下引入了大多数法律 处 出 条款。随后在 2020 年底对 2020 年令进行了修订,除其他事 注明 项外,规定了免费分配配额和为英国 ETS 建立配额登记处。 请 本次修订的主题是进一步修订 2020 年令,引入两项独 转载 立的法定文书(《2021 年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(修订)令》和 用 《2021 年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(修订)(第 2 号)令》),以解 ,引 决在制定和修订 2020 年令期间发现的一些技术和业务问题。 有 2.3 日本修订碳循环技术路线图 所 西 7 月 26 日,日本经济产业省(METI)修订了碳循环技 属赛 术路线图,该文件旨在通过展示扩大和传播碳循环(将二氧 归 化碳用作燃料或原材料的技术)的路径来加速创新。 版权 碳循环技术路线图于 2019 年 6 月制定,目的是明确这 些技术的目标、技术挑战和时间表,并通过在政府之间广泛 共享这些目标等来加速日本国内外的官员、私营公司、投资 者、研究人员和其他相关方的技术创新。它主要由各自技术 领域的学术专家和工程师制定,并与内阁府、文部科学省和 环境省合作。 12 自路线图制定以来,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,如日 本国内外碳循环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,以及与美国和其他国 家逐步开展国际合作。此外,2020 年 12 月,制定了《2050 年实现碳中和的绿色增长战略》,并成立了绿色创新基金。 在此背景下,碳循环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。日本 对路线图进行了修订,以反映这些发展,并进一步加快碳循 处 环的努力。 出 注明 修订要点包括:(1)增加已取得进展的新技术领域(从 请 大气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的技术、脱碳/无碳合成燃料技术); 转载 (2)将广泛采用(通用)碳回收产品的开始提前到 2040 年 用 左右;(3)加大国际合作力度。 引 , 有 所 西 赛 属 归 权 版 13 三、宏观政策 3.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纠正“运动式”减碳 引发行 业强烈共鸣 7 月 30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,要统筹有序 做好碳达峰、碳中和工作,尽快出台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 方案,坚持全国一盘棋,纠正运动式“减碳”,先立后破, 坚决遏制“两高”项目盲目发展。 处 出 注明 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、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—— 请 我国提出的“双碳”目标彰显了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, 转载 “做好碳达峰、碳中和工作”也被列为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 的重点任务之一。 用 ,引 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在我国并非易事。在肯定一些地方、 有 企业积极行动的同时,也要看到,有一些地方在空喊口号、 所 西 蹭热度,还有一些地方有过度行动的倾向,超过了目前的发 属赛 展阶段。这种运动式“减碳”,一哄而上、缺乏统筹,可能 归 会造成减排成本和效益难以达到最优,甚至可能影响到经济 的正常版发权展。 也有一些地方出现将“碳达峰”曲解为“攀高峰”,认 为 2030 年前还可以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。近期中 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发现,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“两高” 项目的冲动,有“大上、快上、抢上、乱上”的势头。如果 任由“两高”项目盲目发展,碳排放增加速率快,碳排放会 14 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,造成后期碳中和要承担更大的压 力和代价。 我国经济体量大,东中西部经济发展阶段、排放现状、 减排潜力有很大差异。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,服务业比 重高,高排放的工业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,碳达峰难度相对 较小。有些地方承担的经济发展任务不同,产业结构偏重, 处 出 面临的“减碳”任务更为艰巨。因此,需要全国一盘棋统筹 考虑。 明 注 请 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是一项复杂、长期和系统性的工程, 转载 需要科学部署目标任务、加强顶层设计。不论是地方、行业 用 还是企业,都要合理设置目标,一切从实际出发,科学把握 ,引 节奏。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、整体和局部、短期和中长期的 有 关系,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、粮 所 西 食安全、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。 属赛 坚持全国一盘棋,统筹有序、科学“减碳”,我们会打 归 赢碳达峰、碳中和的硬仗。 版权 3.2 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达 2021 年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任 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 7 月 2 日印发通知,确定 2021 年国家 工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,指出经统筹考虑行业特点、企业规 模、所在地区和监察内容等,首批确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总 量为 3535 家。其中,重点行业能耗专项监察 3080 家(含钢 15 铁、水泥、电解铝行业阶梯电价政策执行专项监察),数据 中心能效专项监察 270 家,2020 年违规企业整改落实情况专 项监察 185 家。浙江省专项节能监察任务另行下达。 关于下达 2021 年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的通知 工信厅节函[2021]171 号 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 化主管部门: 处 出 注明 按照《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 2021 年工业节能监察 请 工作的通知》(工信部节函﹝2021﹞80 号)要求,我部确定 转载 了 2021 年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。现就有关事项通知 如下: 用 ,引 一、专项节能监察任务 有 经统筹考虑行业特点、企业规模、所在地区和监察内容 所 西 等,首批确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总量为 3535 家。其中,重 属赛 点行业能耗专项监察 3080 家(含钢铁、水泥、电解铝行业 归 阶梯电价政策执行专项监察),数据中心能效专项监察 270 版权 家,2020 年违规企业整改落实情况专项监察 185 家(名单见 附件 1)。浙江省专项节能监察任务另行下达。 二、工作要求 (一)强化责任落实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将 节能监察作为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》和《工业 节能管理办法》、持续推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、助力碳达 16 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,对照 2020 年重点工业行业 综合督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要求,进一步强化主体责 任,完善工业节能监察体系,严格节能监察执法。按照专项 监察工作手册(附件 2,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自行 下载),认真组织开展现场监察。 (二)加强队伍建设。进一步强化省、市、县三级工业 处 出 节能监察体系建设,加强工业节能监察工作指导,大力开展 明 工业节能监察业务培训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,确保落实工业 注 请 节能监察职责,高效完成工业节能监察任务。 转载 (三)加快工作进度。加强工业节能监察进度管理,按 用 照工信部节函﹝2021﹞80 号文件安排,按时完成各项专项工 ,引 业节能监察任务,及时报送监察结果和年度工作总结报告。 (原文链接: 有 所 西 http://www.gov.cn/zhengce/zhengceku/2021-07/22/content_562 属赛 6575.htm) 归 3.3 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公开征求对《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 版权 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名录(征求意见 稿)》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,加快淘汰产 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工艺、设备,持 续提高工业绿色发展水平,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公开征求对 《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 17 工艺设备名录(征求意见稿)》的意见,向社会公开征求意 见。 (原文链接: https://wap.miit.gov.cn/jgsj/jns/gzdt/art/2021/art_d39f3ed707b9 4afebbdba279b4167f0b.html) 3.4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《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处 (2021-2023 年)》 出 注明 工业和信息化部 7 月 4 日印发《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 请 行动计划(2021-2023 年)》,明确用 3 年时间,基本形成布 转载 局合理、技术先进、绿色低碳、算力规模与数字经济增长相 用 适应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格局。总体布局持续优化,全国一 ,引 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、省内数据中心、边缘数据中心 有 梯次布局。技术能力明显提升,产业链不断完善,国际竞争 所 西 力稳步增强。算力算效水平显著提升,网络质量明显优化, 属赛 数网、数云、云边协同发展。能效水平稳步提升,电能利用 归 效率(PUE)逐步降低,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逐步提高。 (版原权文链接: http://www.gov.cn/zhengce/zhengceku/2021-07/14/content_562 4964.htm) 3.5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 展的指导意见。发改能源规〔2021〕1051 号 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 18 和基础装备,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、应对极端事件、保障能 源安全、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、支撑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实现 具有重要意义。 该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,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 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。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,核 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,在高安全、低成本、高 处 出 可靠、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,标准体系基本完善,产 明 业体系日趋完备,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,装机规模 注 请 达 3000 万千瓦以上。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 转载 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。到 2030 年,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 用 场化发展。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,技术创新和产 ,引 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,标准体系、市场机制、商业模式成熟 有 健全,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,装机规模基本满足 所 西 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。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 属赛 和的关键支撑之一。 归 (原文链接: 版权 https://zfxxgk.ndrc.gov.cn/web/iteminfo.jsp?id=18204) 3.6 国家发展改革委 碳达峰碳中和 1+N 政策体系即将发布 十领域加速转型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, 正在制定碳达峰、碳中和时间表、路线图、1+N 政策体系, 将陆续发布指导意见。这是顶层设计,涉及到碳达峰、碳中 19 和全国和各个地方、各个领域、各个行业的政策措施,其中 “1+N 政策”将很快发布。 具体来看,主要包括十大方面: 01 优化能源结构 控制和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 “十四五”时期,要严控煤炭消费的增长,“十五五” 时期要逐步减少,安全高效发展核电、因地制宜发展水电、 处 出 大力发展风电、太阳能、生物质能、海洋能、地热能发展绿 注明 色氢能,其中已经公布 2030 年要建成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 请 电装机达到 12 亿千瓦,12 亿千瓦我们国家火力发电也没有 转载 到这个水平,美国全国总体容量也就是 11 亿千瓦,构建以 用 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,推进工业电动交通和提高能源 利用效率。 引 , 有 02 推动产业和工业优化升级 所 西 遏制高能耗、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,推动传统产业优化 属赛 升级,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生物、新能 归 源、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型产业,努力构建高效、清洁、低 版权 碳、循环绿色制造体系。 03 推进节能低碳建筑和低碳设施 加快发展超低能耗,净零能耗、低碳建筑,鼓励发展装 配式建筑和绿色建材,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, 落实绿色低碳理念,建设低碳智慧型城市和绿色乡村。 04 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20 优化运输结构,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,发展电动氢燃 料电池等清洁零排放汽车。要建设加氢站、换电站、充电站, 现在中石化已经宣布要把加油站逐步增加到加气站、换电站、 充电站。 05 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排放脱钩,减缓气候变 处 出 化的治本政策,加强相干领域的立法,坚持生产责任延伸制 明 度,推动静脉产业、动脉产业的发展,鼓励推广再制造,建 注 请 立完善让所有参与方都能够受益的方式,搞循环经济一个是 技术,一个是好的商业模式。 载 转 用 06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,引 研究发展可再生能源,智能电网、储能、绿色氢能、电 有 动和氢燃料汽车,碳普及利用和封存,资源循环利用链接技 所 西 术等成本低、效益高、减排效果明显、安全可靠,具有推广 属赛 前景低碳、零碳和负碳技术。 归 07 发展绿色金融 版权 以扩大资金支持和投资,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,支持 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,积极推 进绿色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 08 出台配套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 完善财政、税收、价格等鼓励性经济政策,经济政策非 常明确我们鼓励什么、限制什么、引导资金、技术流向绿色、 21 低碳领域,在 1+N 政策体系当中都会陆续出台政策。 09 建立完善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 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全社会减 排目标,在已有试点基础上,上周已经在电力行业启动全国 碳市场的上线交易,现在交易价格大概是五十多块每吨,现 在逐步要上涨,欧盟碳价是 60-70 欧元,在碳定价还有很多 处 出 的工作要做。今后我们要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,丰富交易 品种和交易方式。 明 注 请 10 实施基于自然解决方案 转载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既有助于增加碳汇,控制温室气体排 用 放,也有助于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,保护生物多样性。 ,引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该领域行动与合作,大力植树造林保 有 护自然生态系统,也与联合国有关国家继续推动相关领域国 所 西 际合作的倡议。今年要在昆明召开第十五届生物多样性保护 属赛 大会,这是很重要的内容。 归 (原文链接: 版权 https://www.in-en.com/article/html/energy-2306234.shtml) 3.7 生态环境部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 评价试点的通知 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 的通知 河北省、吉林省、浙江省、山东省、广东省、重庆市、 22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(局): 实施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,推动污染物和碳排放评价管 理统筹融合,是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协同增效,实 现固定污染源减污降碳源头管控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。为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,加快实施积极应对气 候变化国家战略,推动《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 处 出 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》和《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 明 许可领域协同推进碳减排工作方案》落地,我部组织部分省 注 请 份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。现将有 关事项通知如下: 载 转 一、工作目标 用 ,引 2021 年 12 月底前,试点地区发布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 有 影响评价相关文件,研究制定建设项目碳排放量核算方法和 所 西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,基本建立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 属赛 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机制。 归 2022 年 6 月底前,基本摸清重点行业碳排放水平和减排 版权 潜力,探索形成建设项目污染物和碳排放协同管控评价技术 方法,打通污染源与碳排放管理统筹融合路径,从源头实现 减污降碳协同作用。 二、试点范围 (一)试点地区 在河北、吉林、浙江、山东、广东、重庆、陕西等地开 23 展试点工作,鼓励其他有条件的省(区、市)根据实际需求 划定试点范围,并向生态环境部申请开展试点。 (二)试点行业 试点行业为电力、钢铁、建材、有色、石化和化工等重 点行业,试点地区根据各地实际选取试点行业和建设项目。 除上述重点行业外,试点地区还可根据本地碳排放源构成特 处 出 点,结合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径安排,同步开展其他碳 排放强度高的行业试点。 明 注 (三)试点项目 请 转载 试点地区应合理选择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 用 项目,原则上选取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》 ,引 规定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,试点项目应具有 代表性。 有 所 西 (四)评价因子 属赛 本次试点主要开展建设项目二氧化碳(CO2)排放环境 归 影响评价,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开展以甲烷(CH4)、氧化亚氮 版权 (N2O)、氢氟碳化物(HFCs)、全氟碳化物(PFCs)、六氟 化硫(SF6)、三氟化氮(NF3)等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试点。 三、工作任务 (一)建立方法体系 根据试点地区重点行业碳排放特点,因地制宜开展建设 24 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建设。研究制定基于碳排 放节点的建设项目能源活动、工艺过程碳排放量测算方法; 加快摸清试点行业碳排放水平与减排潜力现状,建立试点行 业碳排放水平评价标准和方法;研究构建减污降碳措施比选 方法与评价标准。 (二)测算碳排放水平 处 出 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分析,识别碳排放节点,重点预测 明 碳排放主要工序或节点排放水平。内容包括核算建设项目生 注 请 产运行阶段能源活动与工艺过程以及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 转载 热力导致的二氧化碳产生量、排放量,碳排放绩效情况,以 及碳减排潜力分析等。 用 ,引 (三)提出碳减排措施 有 根据碳排放水平测算结果,分别从能源利用、原料使用、 所 西 工艺优化、节能降碳技术、运输方式等方面提出碳减排措施。 属赛 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明确碳排放主要工序的生产工艺、生产 归 设施规模、资源能源消耗及综合利用情况、能效标准、节能 版权 降耗技术、减污降碳协同技术、清洁运输方式等内容,提出 能源消费替代要求、碳排放量削减方案。 (四)完善环评管理要求 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应按照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、标准、 技术规范等要求审批试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,明确减污降碳 措施、自行监测、管理台账要求,落实地方政府煤炭总量控 25 制、碳排放量削减替代等要求。 四、保障措施 (一)加强组织领导 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碳排放 影响评价试点的组织实施,突出重点,大胆创新,结合地区 实际,确定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试点范围、目标任务和实施计 处 出 划,加强统筹协调,建立工作机制,保障人员经费,定期跟 明 踪调度实施进度,及时梳理总结试点工作问题和工作成果。 注 (二)强化技术支持 请 转载 生态环境部负责相关法律法规、标准和技术规范制修订 用 工作,组建专家团队,对试点地区帮扶指导,组织开展技术 ,引 交流培训。鼓励试点地区探索创新碳排放量核算和评价方法, 有 出台相关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,先行先试。试点地区也可参 所 西 考《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技术指南 属赛 (试行)》开展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。 归 (三)做好宣传引导 版权 相关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相关 部门和企业的培训,通过多种渠道向企业、社会公众宣传碳 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,充分发挥企业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。 请各试点地区生态环境厅(局)于 2021 年 7 月 31 日前 将试点方案和试点建设项目名单报备我部,并分别于 2021 26 年 12 月 15 日和 2022 年 6 月 15 日前分别向我部报送试点工 作总结。 (原文链接: http://www.mee.gov.cn/xxgk2018/xxgk/xxgk06/202107/t202107 27_851553.html) 3.8 教育部关于印发《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》 处 的通知 出 注明 2021 年 7 月 12 日教育部制定了《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 请 创新行动计划》,提出碳中和人才培养提质行动、碳中和基 转载 础研究突破行动、碳中和关键技术攻关行动、碳中和创新能 用 力提升行动、碳中和科技成果转化行动、碳中和国际合作交 ,引 流行动、碳中和战略研究创新行动等七大行动,旨在为实现 有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。 所 西 《行动计划》指出,要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和学 属赛 科交叉融合的优势,加快构建高校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和人 归 才培养体系,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, 版权 加快碳中和科技成果在重点领域、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示 范应用,构建教育、科技和产业统筹推进、融合发展的格局, 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 污降碳行动、实现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、完善绿色低碳政 策和市场体系、营造绿色低碳生活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、加 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,扎实 27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。 《行动计划》明确了近期目标、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, 强调要利用 3—5 年时间,在高校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碳中和 领域科技创新平台,汇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,不断调整优 化碳中和相关专业、学科建设,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; 要通过 5—10 年的持续支持和建设,若干高校率先建成世界 处 出 一流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,一批碳中和原创理论研究和关 明 键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;要立足实现碳中和目标,建 注 请 成一批引领世界碳中和基础研究的顶尖学科,打造一批碳中 转载 和原始创新高地,形成碳中和战略科技力量。 用 《行动计划》还强调,要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 ,引 范性能源学院建设,布局一批适应未来技术研究所需的科教 有 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平台,打造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 所 西 复合型、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。要支持高校承担或参 属赛 与碳中和领域国家重大科技任务,全面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, 归 在国家级人才评选中,加大向碳中和领域优秀人才的倾斜力 度。 权 版 (原文链接: http://www.edu.cn/ke_yan_yu_fa_zhan/gai_kuang/xin_wen_gon g_gao/202107/t20210729_2141201.shtml) 28 四、地方动态 4.1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“十 四五”规划(2021—2025 年)的通知 8 月 3 日,重庆市政府网全文刊发日前市政府发布的《重 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(2021—2025 年)》 (下称《规划》)。 出处 《规划》提出,到 2025 年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将 注明 实现 3 万亿元,年均增速 6%,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 35%, 请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32%,工业增加值达到 9000 亿元,工 转载 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 30%左右,软件业务收入达 到 5000 亿元等多个目标。 用 引 , 有 把握战略决胜期制造业发展围绕四个重点“做文章” 西所 《规划》指出,在接下来的 5 至 15 年,将是重庆制造 属赛 业跨关口、培优势、上台阶的战略决胜期。为此,《规划》 归 提出,全市制造业发展将围绕四个战略重点“做文章”—— 版权 培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。培育打造万亿级 电子信息、五千亿级汽车、三千亿级装备、六千亿级材料、 五千亿级特色消费品、千亿级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。 增强制造业创新整体效能。强化创新在制造业高质量发 展中的核心作用和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,围绕产业链配 置创新链,健全制造业研发创新体系。 29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。实施产 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工程,统筹推进 锻长板和补短板,持续开展补链强链,全力保障供应链稳定,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根植性。 促进制造业智能化、绿色化、人文化转型发展。深化新 一代信息技术植入渗透,提升制造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 出处 化水平;加快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,积极发展绿色产品 明 和绿色供应链;更加突出人的作用,促进劳动者更多参与制 注 请 造技术的设计和部署,加强劳动者人机协作等技能培养和提 转载 升,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。 用 增强支柱产业竞争力,培育六类战新产业集群,谋划一 批未,来引产业 有 《规划》提出,我市将不断增强电子、汽摩等支柱产业 西所 的国际竞争力,具体包括—— 属赛 电子产业方面,加快完善本地研发体系,提升智能终端 归 产品本地配套水平;汽摩产业方面,加快新车型开发,完善 版权 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,重塑中国汽摩名城竞争优势;装 备制造产业方面,实施“整机+零部件”双提升行动,巩固 全球通机生产基地地位,建设国家重要的山地丘陵农机产业 基地和西部领先的电梯、工程机械产业基地;消费品产业方 面,深化消费品产业与文旅、商贸产业融合发展,培育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;原材料产业方面,加快 30 结构调整和新品开发,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建筑材料 和天然气化工产业基地。 按照《规划》,“十四五”全市制造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, 将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涉 及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、高端装备、新 材料、生物技术和绿色环保 6 类产业。 出处 其中,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,我市将面向“智造重镇” 明 “智慧名城”建设需求,建设国家重要的功率半导体器件、 注 请 柔性超高清显示、新型智能终端、先进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 转载 表、网络安全产业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。 用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方面,我市将发挥在燃油汽车生 ,引 产能力、零部件配套体系和集成电路生态等方面综合优势, 有 促进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、能源、交通深度融合,建设国 西所 内领先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、氢燃料电池应用示范基地和国 属赛 内先进的汽车电子产业基地。 归 高端装备方面,我市将推动传感器、通信模组等组件在 版权 整机中植入和有色合金、合成材料等新材料应用,建设国家 重要的中高端数控机床、城市轨道交通车辆、新能源装备产 业基地和西部领先的工业机器人、增材制造装备产业基地。 新材料方面,我市将面向产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迫切 需求,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聚酰胺材料、聚氨酯材料产业 基地和国家重要的先进有色合金材料、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 31 产业基地。 生物技术方面,我市将面向重大疾病发现和居民健康管 理领域需求,加快生物药上市步伐,推动医疗器械、化学药 原料药及制剂、现代中药升级发展,建设国内一流的生物医 药产业集聚区。 绿色环保方面,我市将面向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要求和 出处 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求,丰富节能环保、新能源领域技术装 明 备种类,壮大再生资源、再制造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, 注 请 建设国家重要的节能环保、再生资源、氢能及储能产业基地。 转载 《规划》还提出,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市将加强对航空 用 航天、基因技术、未来材料、光电子等未来产业的前瞻谋划, ,引 通过发挥既有的技术优势,形成一批创新成果,促进一批未 有 来产业跨越式发展。 西所 明确任务保障实施效果,实施八项任务,落实八项保障 赛 属 措施 归 《规划》提出,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我市将实 版权 施八项任务,首先是提高产业创新能力,包括加强关键核心 技术攻关、强化高水平共性技术平台建设、提升企业技术创 新能力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、推动新应用场景和新产品相互 促进、加快工业设计发展、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企业管 理创新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等。 此外,其他七项任务分别是: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 32 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,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服务化延伸, 健全绿色制造体系,培育优质市场主体,加强质量品牌建设, 推动园区特色集群发展和促进区域协同。 为保障上述实施效果,《规划》还特别提出将采取八项 保障措施,包括加强组织领导、深化制造业领域改革、扩大 制造业开放合作、降低制造业成本、增加高素质人才供给、 出处 优化产业政策体系、做好运行调度和企业服务、强化工业安 全生产保障等。 明 注 (原文链接: 请 转载 http://www.cq.gov.cn/zwgk/zfxxgkml/szfwj/qtgw/202108/t2021 0803_9538603.html) 用 引 , 4.2 广东 2021 年能耗双控行动方案出台,坚决关停不达标 有 30 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! 西所 2021 年 7 月 2 日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》 属赛 和国家关于能耗双控工作的决策部署,为确保完成 2021 年 归 能耗双控目标,广东省出台了 2021 年能耗双控目标和方案。 版权 2021 年全省单位 GDP 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3.08%,能源 消费总量新增控制在 1610 万吨标准煤左右。 为实现双控目标,合理控制煤电装机规模,坚决关停环 保、能耗、安全等不达标的 30 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,大力 发展海上风电、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,积极接收省外清洁 电力,安全高效发展核电。 33 对可再生能源消纳量超出激励性消纳责任权重对应的 能源消费量,不计入相关地市能耗双控考核。 并重点推进工业、建筑、交通、消费流通、公共机构和 重点用能单位用能管理。 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。对未达到能耗强度下降目标进 度要求的地区,实行“两高”项目缓批限批。建立节能审查 出处 实施情况定期调度机制,按月报送年综合能源消费量 1000 吨标准煤以上项目节能审查情况。 明 注 请 严格节能监督执法。加强省、市、县三级节能监察队伍 转载 和能力建设,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能行为。 (原文链接: 用 ,引 http://drc.gd.gov.cn/ywtz/content/post_3345096.html) 有 所 西 4.3 浙江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《浙江省碳达峰碳 属赛 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》 归 浙江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《浙江省碳达峰碳 版权 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》。这是在全国率先出台的碳达峰碳 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。 方案紧盯国家战略部署,紧扣浙江省实际,依据“4+6+1” 总体思路,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路线图和行动计划,争取用好 科技创新关键变量,抢先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,到 2025 年和 2030 年,高质量支撑浙江省先后实现碳达峰和碳 34 中和。 《行动方案》中明确提出:到 2025 年,初步构建全省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,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;到 2030 年,着眼碳中和战略目标,绿色低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抢占碳中和技术制高点。 《行动方案》分为总体要求、重点任务、组织保障三大 出处 部分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、能源安全、碳排放、居民生活, 明 系统分析能源消费总量、碳排放总量、能耗强度、碳排放强 注 请 度四个指标,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,创新科 转载 研攻关机制,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,推动 用 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,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 ,引 制高点,高质量引领支撑全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。 有 《行动方案》制定的目标着眼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、 西所 高端平台体系的建成、创新人才团队的汇聚、创新创业生态 的良性发展。属赛 归 计划到 2025 年,初步构建全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, 版权 大幅提升全省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,显著提高减 污降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,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 点,高质量支撑我省如期实现碳达峰。 到 2030 年,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 展,可再生能源、储能、氢能、CCUS、生态碳汇等关键核 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抢占碳中和技术制高点,高质量 35 支撑我省实现碳中和。 在重点任务层面,《行动方案》提出了科技创新“八大 工程”具体的 22 项行动,包括实施基础前沿研究工程、实 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工程、实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工程、实 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工程、实施创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、实 施高端人才团队引育工程、实施可持续发展示范引领工程、 出处 实施低碳技术开放合作工程。下一步各省级部门、各市(县、 明 区)政府将在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协调下,创新管理 注 请 机制、加大多元投入、强化评估监测,将《行动方案》落在 实处。 载 转 用 《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》紧贴浙江省 ,引 能源规划和重点行业绿色转型需求,不断论证方案,瞄准能 有 源、工业、建筑、交通、农业、居民生活 6 大重点领域,系 西所 统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。 (原文链属接:赛 归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E5bCHV7fVYmW6R3_jNkJbA) 权 版 4.4 山东省出台实施意见,严格“两高”项目生态环境源头 防控 为坚决遏制我省“两高”项目盲目发展,助推绿色转型 和经济高质量发展,省生态环境厅于 7 月 19 日印发《关于 加强高耗能、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实施意见》 36 (以下简称《实施意见》),指导各市通过强化环评、排污许 可及监管执法,对“两高”项目实施源头严防、过程严管、 后果严惩,切实加强我省“两高”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。 《实施意见》从加强源头宏观管控、严格环境准入、推 进减污降碳协同、强化监管执法、确保政策落地生效等五个 部分,对“两高”项目提出具体管控要求。 出处 一、落实“三线一单”,强化规划环评约束。 明 从“三线一单”和规划环评两个方面提出了管控要求。 注 请 一是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。将“三线一单”成果 转载 作为“两高”行业布局、“两高”项目落地的硬性约束。提 用 出了“三线一单”平台数据成果智能化应用有关要求。明确 ,引 钢铁、电解铝、炼化、焦化产业等产业转移地区须严格落实 有 “三线一单”要求。二是着力提升规划环评约束效能。要求 西所 各市指导督促相关涉“两高”行业开展规划环评,并严格规 属赛 划环评审查,为促进“两高”行业合理有序发展提供决策支 归 撑。指导推动烟台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做好碳排放纳入规 划环评版试权点。 二、严格环评审批,把好“两高”项目环境准入关口。 从严格环境准入、严格污染物削减替代和合理确定审批 权限三个方面提出了准入要求。一是严格环境准入。结合我 省实际,要求所有新、改、扩“两高”项目,必须坚决实行 产能、煤炭、能源、碳排放、污染物排放等五个减量替代, 37 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。二是严格污染物削减替代。 要求污染物区域削减方案相关责任主体(建设单位、出让减 排量的排污单位、做出落实承诺的地方政府)制定区域削减 方案时,对相关替代源逐一现场核实;要求出具污染物总量 确认文件部门,对相关替代源逐一现场核实;要求环评技术 评估机构在进行环评文件技术评估时,对相关替代源逐一现 出处 场核实。三是合理确定审批权限。要求各市认真梳理所有“两 明 高”项目以及乙烯、铜铅锌硅冶炼等环境影响大或环境风险 注 请 高项目的环评审批层级,科学评估审批能力,对审批能力不 转载 适应的,依法调整上收,并在规定时间内将梳理评估情况及 意见建议报省生态环境厅。 用 ,引 三、提升防控水平,推进“两高”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 制。 有 西所 从提升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水平、实施碳排放减量替代、 属赛 推动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纳入环评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防 归 控要求。一是提升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水平。要求“两高” 版权 项目使用行业先进技术工艺、绿色节能技术装备,严格实施 “两高”企业清洁生产审核,持续推进“两高”项目超低排 放改造和清洁燃料使用,原则上不得新建燃煤自备锅炉。二 是实施碳排放减量替代。制定发布我省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, 为“两高”项目审批提供遵循依据。三是推动碳排放环境影 响评价纳入环评体系。拟在化工、钢铁等重点行业开展碳排 38 放环评试点,不断完善现有环评管理体系,推进“两高”行 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。指导推动在济南市和青岛市实施减污 降碳协同治理试点,在东营市试点碳捕集、封存、综合利用 示范工程。 四、严格排污许可,强化“两高”项目监管执法。 从严格排污许可证核发和管理、强化以排污许可证为主 出处 要依据的执法监管两个方面提出了要求。一是严格排污许可 明 证核发和管理。要求排污许可证核发部门在“两高”企业排 注 请 污许可证核发审查过程中,全面核实环评及批复文件中各项 转载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区域削减措施落实情况,对不符合条件 用 的一律不予核发。加强“两高”企业排污许可证质量和执行 ,引 报告提交情况检查,督促做好台账记录等工作,发现问题依 有 法从严查处。二是强化以排污许可证为主要依据的执法监管。 西所 将“两高”企业纳入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日常执法监管,加 属赛 大对“两高”企业依证排污和环境信息依法公开等情况的检 归 查力度,监督持证单位落实排污许可证管理各项要求。严厉 版权 打击“两高”企业无证排污、不按证排污等各类违法行为, 及时曝光典型案例。 五、压实工作责任,确保政策落地生效。 从建立管理台账、加强监督检查、强化责任追究三个方 面提出了要求。一是建立管理台账。要求各市对“十三五” 以来受理、审批环评文件及有关部门列入计划的“两高”项 39 目进行拉网式排查,建立“两高”项目生态环境管理台账。 我省确定的“两高”项目范围在统计口径上与生态环境部基 本保持一致,涵盖了煤电、石化、化工、钢铁、有色金属冶 炼、建材六个行业,同时又结合山东实际细化为 16 个高耗 能高排放环节投资项目。二是加强监督检查。从环评文件技 术复核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排污许可证申领执行情况检查 出处 等方面提出监督检查要求。明确省生态环境厅对 2021 年以 明 来新审批的“两高”项目逐一复核。三是强化责任追究。从 注 请 “两高”企业、审批和监管人员、地方政府等不同层面提出 了责任追究要求。 载 转 用 引 , 4.5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数据中心 有 项目节能审查若干规定的通知。京发改规〔2021〕4 号 所 西 为从源头上推动数据中心持续提高能效碳效水平,强化 属赛 全生命周期节能管理,促进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,高水平支 归 撑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,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 版权 发进一步加强数据中心项目节能审查若干规定的通知。 通知对新建或改建数据中心的规模、应用方向、数据中 心功能等做出了明确规定。 (原文链接: http://fgw.beijing.gov.cn/fgwzwgk/zcgk/bwgfxwj/202107/t2021 0727_2449512.htm) 40 五、行业资讯 5.1 韩正出席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 新华社北京 7 月 16 日电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 易启动仪式 16 日上午以视频连线形式举行,在北京设主会 场,在上海和湖北设分会场。 7 月 16 日,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以 处 出 视频连线形式举行,在北京设主会场,在上海和湖北设分会 明 场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主会场 注 请 出席仪式,并宣布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。 转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主会场 用 出席仪式,并宣布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。中共中央 ,引 政治局委员、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上海分会场出席启动仪式。 有 生态环境部、湖北省、上海市有关负责同志先后在三地会场 所 致辞。 西 属赛 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 归 排放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,也是推动实 版权 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。全国碳市场的 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由湖北省牵头建设、运行和维护,交 易系统由上海市牵头建设、运行和维护,数据报送系统依托 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成。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 周期为今年全年,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 2162 家,覆 盖约 45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,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。 41 5.2 202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论坛”在宁夏召开 7 月 29 日,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专门举 办了“202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论坛”,论坛在宁夏宁东能源化 工基地举行。本次论坛由中国企业联合会、中国企业家协会 主办,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承办,落基山研究所、海澜 智云科技有限公司、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持;以“双 处 出 碳目标驱动高质量发展”为主题,旨在向企业界宣传和传递党 注明 中央、国务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,进一步落实好“十 请 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”的有关精神,将双碳目标 转载 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驱动作用和企业的主动作为结合起来,全 用 力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。 ,引 大会就企业碳中和行动和政策支撑间的互动机制,企业 有 如何实现短期需求增长和长期零碳发展间的协同进行了精 所 西 彩的交流与讨论。 属赛 5.3 城洽会举办 2021 中国(西宁)绿色投资论坛 归 论坛聚焦“践行碳达峰、碳中和通过资本赋能,推动产业 版权 绿色转型,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”为主题。论坛通过政策宣讲、 产业峰会、启动基金等多种方式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、黄河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,通过会议 连接政府、资本、产业,展现西宁城市面貌、创新生态与投 资政策,立足新发展阶段、贯彻新发展理念、主动融入新发 展格局。 42 5.4 高能环境出席贵州省 2021 年重大工业项目集中开工仪 式 7 月 26 日,贵州省 2021 年重大工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黔西南分会场开工仪式在贵州高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 简称“贵州高能”)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成功举行。黔西南州 委副书记、州长黄兴文,州委常委、兴义市委书记、义龙新 处 出 区党工委书记顾先林,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俊,州政府副 明 州长李杰等领导共同出席。州政府副州长黄华主持仪式。 注 请 高能环境全资子公司贵州高能副总经理杨雪柯受邀出 转载 席并代表重大集中开工项目业主发言。他介绍了贵州高能资 用 源综合利用产业园情况:园区拟建设涉及稀贵金属回收系统、 ,引 初级金属产品深加工、高端铜基材料、半导体材料制造、镀 有 膜靶材等,预计总投资 40 亿元,分三期完成建设。其中, 所 西 一期拟建 40 万吨每年规模的含铜、镍、铅、锌等危险废物 属赛 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。 归 5.5 北京排水集团在全国污水处理行业内首家发布碳中和规 划和实版施权方案 为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,响应国家 2030 年碳达峰,2060 年碳中和战略目标,贯彻北京市碳达峰碳中 和相关要求,助力国家和北京市实现碳中和。北京排水集团 在全国污水处理行业首家发布了《北京排水集团碳中和规划》 (2021 年-2050 年)和《北京排水集团碳中和实施方案》,制 43 定北京排水集团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。北京排水集团做好 低碳运营的“减法”和开发利用再生能源的“加法”,采取三个 创新十大措施,促进企业实现碳中和。 一是,运营管理创新-降碳,通过实施优化“厂网一体化” 运营调度、精细化运营管理、设备效能提升、智慧化管理模 式,提升管理水平和效能,减少碳排放。 处 出 二是,科技创新-替碳,积极探索行业低碳新技术,推动 注明 集团自主创新低碳技术——厌氧氨氧化和好氧颗粒污泥技 请 术转化应用,在企业内部搭建沼气热电联产、分布式光伏发 转载 电、水源热泵等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平台,培育集团绿色产业, 实现低碳绿色生产。 用 ,引 三是,生态服务创新-固碳,大力推动再生水回用和污泥 有 资源化利用,扶植循环经济新业态,实现生态固碳。 所 西 到 2025 年,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较 2020 年下降 20% 属赛 以上,高安屯再生水厂率先实现碳中和。到 2035 年,碳排 归 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力争较 2020 年下降 40%,处理每立方米 版权 污水电耗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到 2050 年,集团实现近 零碳排放。碳中和实施方案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、时间 节点和部门及单位责任分工等都做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。 此外,北京排水集团积极参与低碳社会活动。2021 年北 京六五环境日,北京排水集团作为首都 5 家头部企业之一发 起低碳发展倡议。2021 年 7 月,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组 44 织的城镇污水处理低碳示范工程评选中,北京排水集团清河 第二再生水厂和小红门再生水厂获选全国首批十佳城镇污 水处理低碳优秀示范案例。 5.6 风电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“零碳排放”? 市场研究机构伍德麦肯兹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0 年 至 2050 年间,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将扩大五倍至 3.7 太瓦,预 处 出 计将为全球增加超过 5500 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其中, 明 原材料开矿、部件运输、风场运维及退役后处理等环节的碳 注 排放尤其值得关注。 请 转载 风力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主力,在全生命周期内产生的 用 大量碳排放是否减弱了其“绿色”属性?风电行业又该如何实 ,引 现全生命周期内的“零碳排放”? 有 制造端是主要排放源 所 西 根据伍德麦肯兹发布的数据,在风电场全生命周期中, 属赛 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上游制造端,钢、铝和铜等金属原材料的 归 开采,风机制造环节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占风电碳排放量的 86%左版右权。 记者了解到,在风电行业中,钢材主要应用于塔筒、机 舱罩等部件之中,而风电场中电缆、控制电线、海缆以及电 机设备则是主要的铜应用场景。风电是使用原材料铜最多的 清洁能源形式,此前,国际行业研究机构 Energy Monitor 发 布数据称,以发电一兆瓦计算,海上风电用铜量可达到 8000 45 千克,陆上风电用铜量则为 2900 千克左右。 业内预测,随着全球陆上风电以及海上风电装机快速提 升,金属消费量也将快速上涨。不仅如此,近年来,我国风 电塔筒高度也在不断增加,有分析认为,高塔筒技术的发展 可能带来更高的钢铁消费量。 此外,伍德麦肯兹数据还显示,风电场全生命周期中约 处 出 有 14%的碳排放来自于运输、吊装、运维及风电场退役后的 明 风机设备处置等环节。此外,截至目前,全球退役风机仍无 注 请 法实现 100%回收,风机叶片更因其特殊材料而难以重复利 转载 用,大量叶片垃圾堆积成片的现象屡见不鲜。 用 多家企业宣布“碳中和”目标 ,引 巨大的原材料消费量以及制造端高耗能,是否让风电“绿 有 色”属性大打折扣?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“并不是这样”。 所 西 “风电场运营期间的碳排放基本可以忽略不计,可看作是 属赛 零排放的过程。即使从全生命周期来看,利用风电替代化石 归 能源发电带来的减排效果,一定远高于风机制造本身带来的 版权 温室气体排放量。”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 执行秘书长李丹告诉记者。 是否真的如此,应该如何界定风电行业产生的碳排放 量?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投融资与国际业务总监陈 志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如果从碳市场的角度来看, 46 风电行业主要还是考虑运行阶段的碳减排量。上游制造端的 电力消耗、炼钢、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,本身就是碳市场管 控的主要领域之一,如果风电行业连带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的角度也将此再考虑进去,就可能出现重复计算。” “但从另外的层面来说,现在很多风电企业都提出了‘碳 中和’目标,自己去做碳管理,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,这 处 出 一现象是值得鼓励的。我认为,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加分项, 是其社会责任的体现。”陈志斌补充说。 明 注 请 记者了解到,全球多家风机制造商以及我国主要的风电 转载 开发商,都陆续宣布了企业“碳中和”目标。7 月 21 日,风机 用 制造巨头西门子歌美飒宣布将在 2040 年前生产出“无废风 ,引 机”,在 2040 年前达成全价值链净零排放目标。另一风机制 有 造巨头维斯塔斯也于 7 月推出了“木制塔筒”实现减排的方案, 所 西 一旦木制塔筒投入使用,该公司预计将在 2030 年前实现整 属赛 个供应链中生产每兆瓦时电力产生的碳排放量减少 45%左 归 右的目标。我国风机制造商明阳智慧能源、远景能源等企业 版权 也公布了“碳中和”时间表。 全产业链脱碳更为重要 “如果我国碳市场将炼钢等高耗能产业纳入其中,钢铁企 业减排的压力肯定也会向下游传导。碳排放成本一旦出现, 就可能以产品价格上涨的方式体现出来,按照市场化的方式 传导到风电行业。”李丹表示,“减碳这一过程不会只有一个 47 环节受到影响。” 伍德麦肯兹指出,使用低碳工艺制造的“绿色”钢材和混 凝土,将成为风电行业减排的重要一环,同时,在制造过程 中增加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使用、在运输环节使用电动汽车这 些手段都可以进一步减少碳排放。另外,风机技术进步也将 有助于提高风机耐用性,从而减少实地运维需求。 处 出 “从全社会的角度,都需要朝着减碳这一方向努力,其实 注明 很难在别人没有‘碳中和’的时候,自己完全实现‘碳中和’。但 请 是可再生能源行业可以做的事情更多,在减排方面有更大的 责任担当。”李丹表示。 载 转 用 在陈志斌看来,对于风电行业来说,有多种途径可以实 ,引 现减碳目标,但当前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对于风电来说更多 有 的是市场机遇,扩大装机容量、做好稳定发电工作更重要。 所 西 5.7 提质增效“数字能源”与“双碳”目标偕行 属赛 近日,随着相关配套政策举措渐次落地,数字化生产、 归 数字化运营和数字化生活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的新常态。据统 版权 计,2020 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39.2 万亿元,占 GDP 的 38.6%,增速是 GDP 增速的 3 倍以上。作为继农业经济、工 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式,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、以数 字技术为驱动力的新的生产方式在能源领域的具体应用将 助力碳达峰、碳中和愿景目标的实现。 实现深度减排,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是关键 48 当前,我国正处于能源低碳转型爬坡过坎的攻坚期,能 源偏煤、结构偏重和效率偏低等诸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。 与发达国家相比,中国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远景目标时间更 紧、幅度更大、困难更多、任务异常艰巨,需要实现全社会 经济体系、能源体系、技术体系等系统性低碳绿色变革。事 实上,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,大数据、 处 出 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5G 产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加速传统 明 能源产业与数字产业深度融合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 注 请 能源产业集群,优化能源产消、能源供需两侧,将能够直接 转载 或间接减少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。 用 能源数字经济是降碳减排的主要路径。据官方统计数据, ,引 2020 年,全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 有 总量的 85%,约占全部温室气体排放的 70%,其中电力部门 所 西 的碳排放在能源排放中约占 40%,因此深度减排需重点关注 属赛 能源行业低碳转型。在数字经济时代,云计算、区块链技术 归 等数字技术在能源的生产、消费、交易、贮存、管理等链条 版权 和环节的广泛应用能够显著削减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强度和 总量。 数字技术赋能,助力“双碳”目标实现 关于数字经济通过赋能能源领域助力“双碳”目标实现, 重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。 一是就能源的供给侧而言,数据爬虫、数字孪生技术重 49 构了现代能源管理系统。基于信息智能系统与深度学习算法, 能源厂商能够利用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,预测未来电能需求 的趋势与波动情况,从而减少自身能源项目开支;生产经理 通过观察能源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参数,兼顾各原 材料之间的比例协调与配套,提高加工转换效率和能源输送、 分配和储存效率,大幅降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环节管理成本, 处 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浙江省电力系统碳排放监测平台,企业机 明 组和设备碳排放量的实时监控有力推动了能源生产过程的 注 请 智能化和集约化;此外,物联网、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支持了 转载 平台经济、共享经济在能源数字行业的推广应用,能源期货 用 管理、环境污染托管、虚拟电厂等能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如雨 ,引 后春笋,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能源利用方式的重构、能源商 有 业模式的演化、能源资源配置的优化,提高了能源供给侧管 所 西 理的精细化水平和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率。 属赛 二是就能源的需求侧而言,数字经济给现有的能源需求 归 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,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促进碳排放等 版权 气候类信息的披露,并使碳排放源锁定、碳排放检测及其他 环境指标的测算成为可能,这为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的形成与碳登记结算计量等相关配套设施的作用发挥创造 了契机。 大数据、数字孪生可以辅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不同城市、 产业、企业在碳减排方面的成本差异,有助于政府作出科学 50 规划和宏观调控,以最低的经济成本实现二氧化碳的需求侧 管理;数字经济加速了企业技术进步从而降低能源利用强度, 由于数字经济提高了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和工业设备的数控 化,企业的生产效能尤其是产品和工艺流程的能源利用效率 得到提高,碳中和愿景下企业有动力将剩余资金持续投入低 碳创新和研发之中,用以在未来将富余碳配额有偿出售。 处 出 此外,数字经济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结构向绿色低碳转 明 型,数据生产要素以自身特点推动了一、二、三产业的深刻 注 请 变革,推动交通、医疗、建筑等实现产业融合和转型,而产 转载 业结构变迁和优化升级又带来了能源需求结构的低碳转型, 用 加快从高碳向低碳,以清洁技术与绿色生产替代化石能源与 “双高”生产的转变。 引 , 有 三是就能源的交易环节而言,数字技术缓解了信息不对 所 西 称性与时间不确定性,深度学习的算法算力优化了能源产消、 属赛 能源供需两侧的信号传递过程,降低了能源交易过程中的无 归 效损耗。过去,信息不对称是传统能源结构扭曲与配置效率 版权 低下的重要原因,而数字经济下,平台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, 共享经济获得井喷式发展,能源市场主体通过多边平台实现 点对点精准交易,极大地提高了能源交易效率和资源配置效 率。 数字供应链、区块链技术引导能源系统向扁平化发展, 如鼓励用电、用气用户自主参与调峰、错峰,分布式能源让 51 传统的被动受能者转变为稳定的主动供能者。事实上,由于 能源行业的特殊性,传统的能源交易环节大都是单向的信息 流动,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程度都面临较大挑战。而由数 字技术加持的能源系统的主要运行方式是去中心化,即从集 中式的大能源网的形态转向分布式双向互动的形态。此外, 区块链、金融科技、数字孪生等促进了碳足迹、绿色证券、 处 出 绿色金融等相关机制、制度的建设和完善,这也会促进多主 明 体、多元化的低碳绿色能源交易市场的建立。 注 请 能源数字经济不仅仅是用数字技术为能源系统赋能,而 转载 是将一种数字时代特有的新发展理念、新要素组织方式、新 用 市场规则引入现有能源体系,即通过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、 ,引 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对能源领域进行扬弃,让能源革命和数 有 字革命深度融合,惠及社会民生,从而构建更为清洁、高效、 所 西 安全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,最终为“双碳”目标下的可持 属赛 续发展做出贡献。 归 5.8 我国首部碳中和研究领域系统性专著——《中国碳中和 之路》版发权布 7 月 15 日,我国首部碳中和研究领域系统性专著——《中 国碳中和之路》首发仪式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。 本书提出以中国能源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和根本依托的 碳中和思路与方案。即构建清洁主导、电为中心、互联互通 的中国能源互联网,加快推进“两个替代”(能源生产清洁替 52 代、能源消费电能替代),实现“双主导”“双脱钩”(能源生产 清洁主导、能源消费电能主导,能源电力发展与碳排放脱钩、 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),彻底摆脱化石能源依赖,建 成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零碳可持续能源体系。 《中国碳中和之路》预计到 2060 年,实现碳中和能够 创造社会福祉累计约 1100 万亿元,相当于 1 元能源投资能 处 够获得 9 元的社会福祉。 出 注明 本书共九章、30 多万字,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能源生产、 请 工业、交通、建筑等主要碳排放领域排放现状、发展趋势、 转载 技术方向与减排潜力,提出清洁替代、电能替代、能效提升、 用 电网互联、产业结构升级等重点脱碳举措,覆盖经济社会生 产生活方方面面。 引 , 有 所 西 赛 属 归 权 版 53 六、专家观点 6.1 刘科院士:电网 67%是煤电,电动车是在增加碳排放 全国碳市场 7 月 16 日正式开市,7 月 15 日,澳大利亚 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、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 在深圳“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”做“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 径”的专题演讲。 当前对碳中和的六大误区 处 出 明 刘科院士指出,当前业内对碳中和的挑战及认知有限, 注 存在几个误区: 请 转载 误区一:认为风能和太阳能比火电都便宜,因此太阳能 用 和风能完全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。事实上,每年有 8760 小 ,引 时,而太阳能每年发电小时数各地不同,平均在 1700 小时 有 左右;也就是说太阳能大概在 1/5 – 1/6 的时间段比火电便 所 西 宜;而在其他 5/6 的时间段, 如果要储电,其成本会远远高 于火电。 赛 属 归 误区二:人们以为有个魔术般的大规模储电技术,但实 版权 际上能源行业没有计算机行业的摩尔定律。“人类花了 100 多年时间的研发,电池的能量密度并没有得到革命性的根本 的改变”,迄今大规模 GW 及的储电最便宜的还是 100 多年 前就被发明的抽水储能技术。 误区三:用二氧化碳制成化学品,但从规模上,二氧化 碳制成化学品并不具备减碳价值。全世界约 87%的石油都被 54 烧掉了,约 13%的石油生产了我们所有的石化产品。二氧化 碳转化为其他化学品对减碳的贡献是相当有限的。 误区四:认为利用 CCUS(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技术) 技术能够碳中和。把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提纯, 再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,理论上能 够实现二氧化碳的大规模捕集,但是“碳中和不光是一个技 处 出 术的问题,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平衡的综合性问题”,刘科 明 院士强调,在目前的技术下成本很高,也无法实现彻底固碳, 注 请 而且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补集难度也很大,迄今靠 CCS 或 转载 CCUS 减低的 CO2 排放量是非常有限的。 用 误区五:认为通过提高能效能够实现碳中和。通过增加 ,引 能效能够显著降低工业流程、产品使用中的碳排放,前 20 有 年中国能效确实有显著提高,但同时期,碳排放总量不但没 所 西 降低,而且增加很多。因此,提高能效是减碳的重要手段, 属赛 但只要使用化石能源,提高能效对碳中和的贡献也是非常有 归 限的,提高能效确实是减低碳排放的成本最低,最应该优先 做的。版权 误区六:希望以电动车取代燃油车来降低碳排放,但事 实上电动车与燃油车之争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。刘科院 士表示,“如果能源结构不改变,如果电网 67%的还是煤电, 那电动车是在增加碳排放,而不是减少碳排放。只有能源结 构和电网里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构成的时候,电动车才能算 55 得上清洁能源”。 未来如何实现碳中和? 刘科院士提出实现碳中和的几个现实路径: 第一个路径是通过现有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实现 低碳能源系统。一方面可以让现有的煤化工实现净零碳排放, 另一方面是通过太阳能、风能、核能电解水制备绿氢和氧气, 处 出 合成气不经水汽变换,大大降低煤制甲醇的 CO2 排放。 明 第二个路径是利用煤炭领域的碳中和技术——微矿分 注 请 离技术。在煤燃烧前,把可燃物及含污染物的矿物质分离开, 转载 制备低成本类液体燃料+土壤改良剂,源头解决煤污染、滥 用 用化肥及土壤生态问题,同时低成本生产甲醇、氢气等高附 加值化学品。 引 , 有 第三个路径是实现光伏与农业的综合发展,将光伏与农 所 西 业、畜牧业、水资源利用及沙漠治理并举,实现光伏和沙漠 属赛 治理结合,及光伏和农业联合减碳。 归 第四个路径是峰谷电与热储能综合利用,火电厂就是半 版权 夜也不能停,在半夜 12 点到早晨 6 点这个区间,火电厂尽 管还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,但发的电没人用;利用分布式储 热模块,在谷电时段把电以热的形式储下来,再在需要时用 于供热或空调,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,实现真正的煤改 电,再配合屋顶光伏战略及县域经济,进一步减少电能消耗。 第五个路径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制甲醇,然后做分布式的 56 发电。可以使用甲醇氢能分布式能源替代一切使用柴油机的 场景,和光伏、风能等不稳定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。 6.2 周孝信院士:“新能源+储能”还是“火电+CCUS”?双碳路径 研讨 周孝信院士指出,“双碳”目标的实施路径包括:构建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,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 处 出 电力系统。具体而言,控制化石能源总量,着力提高能源利 明 用效能,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,深化电力体制改革。国 注 请 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鲁刚,未来应该是 转载 “新能源+储能”与“火电+CCUS”两个组合之间的竞争或 用 者协同,如果两个组合是协同关系,能使转型压力更小一些, ,引 传统行业的就业转换等也能更加平稳。 有 6.3 四大直辖市低碳发展水平观察:北京将实现高质量碳达峰,上海 所 西 排放量接近零增长,天津、重庆需加大减煤力度——21 世纪经济研 属赛 究院研究员 王帆 归 在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的过程中,不能对所有的省市作 版权 出“一刀切”的要求,其中一些省市必然需要承担更大的责 任。 碳达峰、碳中和,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的 最大驱动力之一。 如何衡量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?一般而言,如果一个地 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,单位 GDP 所带来的碳排放量越低, 57 则意味着该地区的低碳发展水平越高。 21 世纪经济研究院选取了四大直辖市,对其碳排放水平 及相关的能源、产业特征进行观察测评。其中,碳排放数据 采用的是中国碳核算数据库(CEADs)2018 年的数据,与各 地官方数据或有一定差异,其他与经济、人口、能源等相关 的指标数据则来自于官方的统计公报、统计年鉴。 处 出 值得指出的是,由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出炉后, 注明 各地过去 10 年的人口数据也将调整,继而带来一系列与人 请 口相关指标的调整,包括人均 GDP、城镇化率等,故表格中, 转载 这两项均采用的是 2020 年数据。人均碳排放则是用 2018 年 用 碳排放总量除以七普人口数据,与实际情况会有一定的偏差。 ,引 四大直辖市碳排放及经济发展、能源使用情况 有 (数据来源:各地统计局、国家统计局、中国碳核算数 所 西 据库(CEADs)、《2019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》等。) 属赛 北京人均、单位 GDP 碳排放较优 归 结果显示,无论是在碳排放总量、单位 GDP 碳排放量 版权 还是人均碳排放量几个指标方面,北京均处于最优状态。 北京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,2018 年第三产业占比高 达 80%以上。并且由于行政级别、科技水平以及人力资源等 方面的领先优势,北京的人均 GDP 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位居 前列。根据北京统计年鉴的数据,2018 年和 2019 年,北京 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 7269.76 和 7360.32 万吨标准煤,仅小 58 幅增长 1.3%。 研究显示,污染治理、环境改善与降碳可以产生显著的 协同效应。过去几年间,北京大力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,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清洁转型,疏解非首都功能,降低 燃煤量,这一系列举措既改善了北京的空气质量,也有效控 制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。 处 出 2015 年,北京实现核心区基本“无煤化”,2017 年北京 明 最后一座大型燃煤电厂停机备用,成为全国首个告别煤电、 注 请 全部实施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,2018 年实现全市基本无燃煤 转载 锅炉,平原地区基本“无煤化”。北京市燃煤消费量从峰值 用 的 3000 余万吨降至 2020 年的 173 万吨,累计减少 94%;电 ,引 力、燃气等清洁优质能源占比提高到 98.1%,在北方城市中 有 率先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。 所 西 北京统计年鉴数据显示,2018 年,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 属赛 7269.76 万吨标准煤,其中煤炭的占比仅为 2.77%,2019 年 归 继续下降至 1.81%。 版权 据北京生态环境局披露,2020 年,北京碳排放强度为全 国省级地区最低。而“十四五”期间,北京将致力于实现碳 排放稳中有降。 这意味着,北京的碳排放量在最近几年可能已经处于一 个平台期。以香港作为参照,香港的碳排放量在 2014 年达 峰,人均碳排放峰值为 6.2 吨,2018 年人均碳排放进一步降 59 至 5.4 吨。而北京 2018 年人均碳排放仅为 4.1 吨,即北京将 比香港在一个更低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实现碳达峰。 再看上海,上海明确提出,到 2025 年碳排放总量要力 争达峰。2018 年,上海万元 GDP 碳放量为 0.53 吨,约相当 于北京的两倍,人均碳排放为 7.7 吨,大约为北京的 1.9 倍。 与北京相比,上海的 GDP 更高,但从产业结构来看, 处 出 第二产业占比在 2018 年仍接近 30%。2018 年,上海能源终 注明 端消费量为 11477.87 万吨标准煤,其中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 请 为 5434.91 万吨标准煤,占比达 47%。 转载 但从 2011 年到 2019 年,上海的工业增加值一路攀升, 用 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却整体呈现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,这很 ,引 大程度表明上海的工业在完成结构升级与节能增效。上海 有 2018 年的碳排放总量居于四大直辖市之首,但相比于 2017 所 西 年的数据,几乎已经是零增长。 属赛 21 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,对于像北京、上海这样的产业 归 结构低碳转型已经基本完成,人口超两千万,城镇化率接近 版权 90%的超大城市而言,有必要提早谋划以碳中和为目标的深 度脱碳路径,包括探索城市及社区运行、个人消费过程中的 减碳,譬如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,推广新能源汽车等。 目前,上海正在积极筹备“碳普惠”项目,绿色出行、 简约包装等低碳行为所产生的碳减排量将被核算,变成每个 人账户里的碳积分,让人们从低碳行为中获得实惠。 60 北京则将把温榆河公园昌平一期打造为全市首个碳中 和主题公园,公园在设计过程中纳入了减碳行为体系,市民 将来可以扫码注册建立个人“碳积分账户”,通过在园内虚 拟骑行游览、人脸识别打卡跑步、参与垃圾分类等互动设施 积攒“碳积分”,用来兑换公园内氢燃料观光车票、主题文 创周边产品等。 重庆、天津仍需推进减煤工作 处 出 注明 2018 年,天津的万元 GDP 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量均为 请 四大直辖市之首。其中,万元 GDP 碳排放约为北京的 4 倍 转载 多,人均碳排放则为北京的 2.7 倍。 用 天津的第二产业占比在 2018 年为 36.2%,从能源消费来 ,引 看,2018 年天津工业能源消费为 5111.58 万吨标准煤,可供 有 参照的是,同期上海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为 5434.91 万吨标 所 西 准煤,略高于天津,但天津同期第二产业增加值仅为上海的 47%。 赛 属 归 这表明天津的工业朝着绿色、低能耗、低碳的方向发展 版权 仍有较大的空间。据天津统计年鉴披露,2018 年,全市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共 4367 个,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企业共 285 家,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71 家,有色金 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99 家,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51 家,这 些均属于高耗能、高排放行业。 今年,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天津市反馈督察 61 情况,其中就提到,全市工业结构偏重、能源结构偏煤等问 题仍然突出,六大高耗能产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由 2017 年的 33.5%上升至 2019 年的 35.4%。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领导今年 3 月表示,实施碳达峰 行动,本质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逐步摆 脱高碳依赖,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 处 出 平保护。在工业领域的政策措施,主要是实施传统工业低碳 改造和发展清洁低碳产业。 明 注 请 重庆的万元 GDP 碳排放为 0.74 吨/万元,与“优等生” 转载 北京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,但重庆的亮点在于,作为常住人 用 口超过 3000 万人的直辖市,它的人均碳排放仅为 5.0 吨,仅 ,引 略高于北京,低于上海和天津。 有 2020 年,重庆的人均 GDP 为 7.80 万元,远低于北京和 所 西 上海,也与天津有不小的差距。并且,相比于京沪津,重庆 属赛 的城镇化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。随着经济增长,城市系 归 统继续发展,能源需求也将继续增长,将带来碳排放量的增 加。 权 版 从能源结构的角度看,2018 年,重庆能源消费总量为 7452.72 万吨标准煤,其中煤炭的占比为 54.4%;天津统计年 鉴的数据也显示,2018 年煤炭消费量为 3832.89 万吨。两座 城市均与北京 2018 年煤炭消费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2.77% 形成鲜明对比。 62 重庆在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中提出,紧扣 2030 年前碳 排放达峰目标,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优先发展清洁 能源和可再生能源,加快推进外电入渝,增加市外清洁能源 输入,挖掘市内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。 值得注意的是,2018 年,北京电力净调入占能源消费总 量的比重为 25.68%。今年,有学界人士重点关注到了省际间 处 出 “碳不公平”现象,即一些省份为外省提供能源密集型产品 明 的同时,也导致自身排放量显著增加,而另一些发达省份则 注 请 通过消费外省产品而避免了本地生产带来的碳排放。 转载 因此,在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的过程中,不能对所有的 用 省市作出“一刀切”的要求,其中一些省市必然需要承担更 大的责任。 引 , 有 但从全国一盘棋的视野来看,降低化石能源的占比,大 所 西 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清洁电力,应该成为全国发展低碳经济的 重要措施。 赛 属 归 国家能源局在今年 4 月发布的《关于 2021 年风电、光 版权 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(征求意见稿)》提出,到 2025 年,全国风电、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 16.5%左右,这对比 2020 年大约需要提升 7 个百分点。 21 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,从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庆四 大直辖市的碳排放、产业结构以及能源使用情况来看,能源 结构及产业结构转型做得更早、更坚定的城市,在低碳经济 63 发展中已经走在了前列,在全国的碳达峰、碳中和进程中将 扮演先锋角色,而有的城市还需要充分认识控煤、减碳工作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构建绿色低碳的新发展格局。 6.4 IPCC 预估:在未来几十年里,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将加剧 8 月 9 日,在日内瓦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(IPCC)最新评估报告指出, 科学家们一直在观测全球各 处 出 个区域和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,观测到的许多变化为几千年 明 来甚至几十万年来前所未有,一些已经开始的变化(如持续 注 请 的海平面上升)在数百到数千年内不可逆转。大力和持续减 转载 少二氧化碳与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将限制气候变化。 用 报告预估,在未来几十年里,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将 ,引 加剧。报告显示,全球温升 1.5℃时,热浪将增加,暖季将 有 延长,而冷季将缩短;全球温升 2℃时,极端高温将更频繁 所 西 地达到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临界耐受阈值。 属赛 IPCC 第一工作组报告《气候变化 2021:自然科学基础》 归 在经过 IPCC 195 个成员国政府代表参加的为期两周(从 7 版权 月 26 日开始)的线上会议评审后,于 8 月 6 日批准。 第一工作组的报告是 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(AR6)的 第一部分,AR6 将于 2022 年完成。 “这份报告体现了大家在特殊情况下付出的卓绝努力。” IPCC 主席李会晟(Hoesung Lee)说,“这份报告中的创新, 以及它所反映的气候科学的进步,为气候谈判和决策提供了 64 宝贵的支持。” 更迅速的变暖 报告显示,自 1850-1900 年以来,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 上升约 1℃,并指出从未来 20 年的平均温度变化来看,全 球温升预计将达到或超过 1.5℃。该一评估基于改进的观测 数据集,对历史变暖进行了评估,并且在科学理解气候系统 处 出 对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响应方面取得了进展。 注明 该报告对未来几十年内超过 1.5°C 的全球升温水平的 请 可能性进行了新的估计,指出除非立即、迅速和大规模地减 转载 少温室气体排放,否则将升温限制在接近 1.5°C 或甚至是 2°C 将是无法实现的。 用 ,引 IPCC 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 有 瓦莱丽·马森·贝尔莫特(Valérie Masson-Belmotte)女士说: 所 西 “这份报告是对现实情况的检验。我们对过去、现在和未来 属赛 的气候有更为清晰的了解,这对把握未来方向、采取行动以 归 及应对方式都至关重要。” 版权 每个地区都面临着更多的变化 气候变化的许多特征直接取决于全球升温的水平,但人 们所经历的情况往往与全球平均状况有很大不同。例如,陆 地升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水平,而北极地区温升幅度则是其 两倍以上。 IPCC 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指出:“气候变化已经 65 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上每个区域。我们所经历的变化将 随着升温而加剧”。 报告预估,在未来几十年里,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将 加剧。报告显示,全球温升 1.5℃时,热浪将增加,暖季将 延长,而冷季将缩短;全球温升 2℃时,极端高温将更频繁 地达到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临界耐受阈值。 处 出 但这不仅仅是温度的问题。气候变化正在给不同地区带 明 来多种不同的组合性变化,而这些变化都将随着进一步升温 注 请 而增加,包括干湿的变化、风、冰雪的变化、沿海地区变化 和海洋的变化。例如: 载 转 用  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水循环。这会带来更强的降雨和洪水, ,引 但在许多地区则意味着更严重的干旱。 有  气候变化正在影响降雨特征。在高纬度地区,降水可能会 所 西 增加,而在亚热带的大部分地区则预估可能会减少。预估 属赛 季风降水将发生变化并因地而异。 归  整个 21 世纪,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将持续上升,这将导致 版权 低洼地区发生更频繁和更严重的沿海洪水,并将导致海岸 受到侵蚀。以前百年一遇的极端海平面事件,到本世纪末 可能每年都会发生。  进一步的变暖将加剧多年冻土融化,季节性积雪减少,冰 川和冰盖融化,以及夏季北极海冰减少。  海洋的变化,包括变暖、更频繁的海洋热浪、海洋酸化和 66 含氧量降低,都与人类的影响有明显的联系。这些变化既 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,也影响到依赖海洋生态系统的人们, 而且至少在本世纪余下的时间里,这些变化将持续。  对于城市来说,气候变化的某些方面可能会被放大,包括 高温(因为城市地区通常比其周围地区温度更高)、强降 水事件造成的洪水和沿海城市的海平面上升。 处 出 第六次评估报告首次从区域角度对气候变化进行了更 明 详细的评估,包括重点关注有用的信息,从而为风险评估、 注 请 适应和其他决策提供依据,并关注搭建新框架,以有助于将 转载 气候的自然变化(热、冷、雨、旱、雪、风、沿海洪水等) 用 信息进行转化,以使其对社会和生态系统具有意义。 ,引 这 些 区 域 信 息 可 以 在 新 开 发 的 交 互 地 图 集 有 (interactive-atlas.ipcc.ch)以及区域概况介绍、技术摘要和 所 西 基本报告中得到详细查询。 属赛 人类对过去和未来气候的影响 归 马森·贝尔莫特说:“几十年来一直很明确的是,地球 版权 的气候一直在发生变化,而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也是非常 明确的。”新报告也反映了归因科学方面的重大进展,即了 解气候变化在加剧特定天气气候事件(如极端热浪和强降雨 事件)中的作用。 该报告还显示,人类的行动有可能决定未来的气候走向。 有证据清楚地表明,虽然其他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也能影 67 响气候,但二氧化碳仍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。 6.5《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(2021)》发布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日前发布的《中国气候变化蓝 皮书(2021)》(以下简称《蓝皮书》)显示,气候系统变暖 仍在持续,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。中国气候风 险指数呈升高趋势,2020 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为 1961 年以 处 来的第三高值。 出 注明 破“纪录”的 7 月 请 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7 月,全国平均降水量为 转载 124.4 毫米,较常年同期偏多 3.2%;全国共出现 4 次区域性 用 暴雨过程,河南等地出现极端强降水;华南大部、江南南部 ,引 及新疆等地高温日数多;多省区市遭受强对流天气袭击。 有 尽管全国平均降水量偏多,“但是分布不均,有的地方 所 西 多,有些地方少。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魏科说。 属赛 对大陆各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降水量进行统计发现: 归 今年 7 月,我国的降雨呈现出“两极分化”的趋势,郑州、 版权 石家庄、上海徐家汇和杭州都刷新了 7 月最多降水纪录;而 江南、华南和西北多地则降雨偏少严重,尤其是西北,甘肃、 宁夏、新疆多地更是降雨偏少达到 80%-100%。 随之而来的是高温酷暑。7 月,我国西北和东北是两个 气温偏高最为严重的区域,尤其是西北,新疆、甘肃、青海、 宁夏、陕西比往年气温高 2-4 摄氏度。 68 7 月下旬盛夏期,台风“烟花”成了东亚地区的季风汇 聚点。“烟花”为 1949 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首个在浙江省内两 次登陆的台风,在我国陆上滞留时间长达 95 小时,为 1949 年以来最长。 全球变暖影响加剧 《蓝皮书》指出,2020 年,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 处 出 平(1850 年-1900 年平均值)高出 1.2 摄氏度,是有完整气象观 注明 测记录以来的 3 个最暖年份之一,是 20 世纪初以来的最暖 年份。 请 转载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、《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》副主编 用 巢清尘说,由于海洋变暖加速,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。 ,引 1990 年-2020 年,全球海洋热含量增加速率是 1958 年-1989 有 年增暖速率的 5.6 倍。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,从 1901 所 西 年-1990 年的 1.4 毫米/年,增加至 1993 年-2020 年的 3.3 毫米 /年。 赛 属 归 冰冻圈方面,全球山地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, 版权 1985 年以来消融加速。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 号冰川、阿 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和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 消融趋势。2020 年,乌鲁木齐河源 1 号冰川东、西支末端分 别退缩了 7.8 米和 6.7 米。 “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明显。”巢清尘说,1981 年 -2020 年,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的增 69 加趋势,平均每 10 年增厚 19.4 厘米;2004 年-2020 年,活 动层底部温度呈显著的上升趋势,多年冻土退化明显。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《蓝皮书》指出,随着全球变暖,高温、强降水等极端 事件增多增强,中国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。1961 年-2020 年,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,极端低温事件减少, 处 出 极端高温事件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;20 世纪 注明 90 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。 请 巢清尘表示,从当前研究看,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气候系 转载 统的不稳定,平均气温升高使极端高温等事件发生概率明显 用 增加。理论上讲,气温每升高 1 摄氏度,大气的持水能力会 ,引 增加 7%,会导致强降水事件增多。 有 魏科指出,除了极端高温,全球变暖也增加了全球极端 所 西 天气的强度和频率,并且使得极端天气在不常出现的区域出 属赛 现。“这种变化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了,2021 年初的极 归 寒天气、春季北方反复的沙尘暴、初夏武汉苏州的龙卷风和 版权 大风、夏季河南的极端暴雨,今年灾害天气给我们留下了深 深的伤痕。” “2000 年,大气中 CO2 浓度达到 360ppm,比工业革命 前高 30%,到 2021 年中期,大气中 CO2 浓度达到 415ppm 以上,这比工业革命前高 45%以上,比过去 80 万年任何时 候都高,甚至会是过去 300 万年-500 万年以来的最高值。” 70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(赛西)是工业和信息化部 直属事业单位,是最早从事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政策标准 研究与产业服务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之一。本公众号致力 于解读碳达峰碳中和国内外低碳政策、标准,分析产业 处 出 和技术发展状况,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。 明 注 请 载 转 用 引 , 有 所 西 赛 属 归 权 版 联 系 人: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班 联系电话:010-64102702 地 址: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 1 号 71

下载完整pdf文档

  • 关注微信

猜你喜欢